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華武術] 太極拳解密之十一:中正安舒

人有兩個頑疾最不好改。
一是觀念最頑固,不好該。
二是習慣最頑固,不好該。
我一直反復強調要練出沉來,可以說:練出沉來得太極。
太極拳,松到哪裡,哪裡就會感覺沉重,感覺累,練到腳下以後,就等於練出整體的沉,那莫,練拳時,只要一動,就會覺得全身都沉、都累,而且是非常的累(虛腿、脖子、腦袋除外)。
只有沉、累,才能練出太極的功力,功力來自於盤架子。
安:是穩的意思,由於不斷的沉,造成重心下移,重心下移的越大,也就越穩固。
舒:是舒松的意思,也是最大程度不用力的意思,肉體由於不用力的狀態,也才能導致肉體的舒展開,才能導致松,這裡的舒,是肉體舒展開的意思,與動作的舒展不同。
說到中正,先說幾個概念
重心線:
假如,一根長木頭,這根木頭立起來,要是不倒的話,其重心必須與地面垂直,也就是這根木頭的重心線與地面垂直。
假如,這根長木頭是7字形,或y字形等等,雖然外形不同,要想立起來穩住不到,也必須達到重心線與地面垂直。
橫力或扶力:
有一根大粗的竹子,直立的長在地上,竹子裡面是由許多的竹纖維組成,一般情況下,竹子是直的往上長的,那莫,這時的竹纖維的作用,只是起到上下支撐的作用,這時的竹纖維用的力最小。
一旦這根竹子遇到颳風,竹子就會彎曲,那莫,裡面的竹纖維不但要起到上下的作用,還要起到橫向扶正自身身體的作用,也就是說,竹纖維多了一個橫向的力,這裡叫橫力或扶力。
中正有以下幾個意思。
一是動作到位時的中正:
根據動作的配合,身體要直、正,太極拳要求松腰,前提就是身體要正,腰是人體的中部的一大關節,身體要是不正,腰四周的肌肉就會用力,也就是會產生橫力,這個橫力就如同一個關卡,就會造成上身無法松下來,也無法往下傳導。
這個中正,一定要動作到位的中正,才能起到作用,假如動作不到位,即使身體再中正,也沒有用。
有一些女同志,尤其是中年女同志,長期練太極拳後,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一些女同志會有一些大粗腿、大屁股的體形,其原因就是,腰以下的部分,由於重心線不能與上半身統一,造成上下重心分離偏移,也就是用到了肌肉的橫力,長此以往的練下去,就會造成大腿、屁股的肌肉非常發達,使得腰以下看上去非常的粗壯。根本的原因,就是追求外形動作的漂亮,而忽視了重心線到位的要求。
動作到位以後,肌肉不產生橫力,而這時再不斷的松,也就是減少肌肉上下的作用力,才能煉出沉來,太極的功力才能練出來。
二是方位的正:
就楊式太極拳來說,對方位的要求非常嚴格,一旦方位錯誤,就會造成一系列的錯誤,很多東西練不出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位錯誤造成的。
就楊式太極拳來說,許多人練單鞭,都是斜著身體,也就是手向東,而身體朝向南,或西南偏南,這就是方位不正,造成練不出單鞭的威力(背北面南的練拳)。
說一件真實的事,以前,有幾個新來的師弟,練單鞭身體不正,師傅就給矯正,說身體不正發不出勁來,要練好了單鞭,一摸對方,對方就如同觸電一樣跳起來,大家一聽覺得新奇,當時師兄弟比較多,大家一起哄,就讓師傅給演示一下,師傅就讓一個身體最棒的師弟過來,這個師弟,身體很寬很厚,也年輕,20多歲的棒小夥子,以前練過摔跤,鐵球貫身等。
師傅用比平時還稍慢的速度,用單鞭式,慢慢的就摸向師弟的胸口,手掌接觸師弟的一刹那,師弟身體痙攣顫抖了一下,嘴裡發出“額”的一聲,緊接著,就跳了起來,倒退了好幾步。這下大家算是開了眼了,師傅回頭問大家“誰還想試試”,大家都往後退,都說不試了。
(這件事,如果哪位要是有疑問,趁著當事人都在,可以去證實)
練拳當中,一定要注意手臂與胸口的對應關係,就單鞭來說,胸口一定要與手臂對應,也就是方向要一致,雖說不是絕對的一致,但至少要有一致的意思。
方,有方圓的意思,許多人都知道太極拳的園,卻不知道內在的園,是由方中練出來的。
三是範圍要中正
範圍,指的就是前進、後腿時,身體要中正。
這就要求腿的配合,腿,就如同搬運工,不管前進,還是後退,必須要把身體穩穩當當的給運到位,如果步伐錯誤,也達不到中正。
太極拳的步伐,只有建立在支撐腿的沉穩上,另一腿邁步才能輕靈,絕不能因為邁步破壞身體的中正,也就是邁步也要以身體中正為本。
太極拳的步伐,必須達到進退自如。
比如,有的人邁步時,抬腿有一尺高,看了以後,感覺像動畫片裡的偷雞賊。
有的人,邁步時,支撐腿僵硬,感覺像半身不遂,看了以後,感覺很難受。
就範圍來講,絕不能只管前進,不管後退,比如,有些人前弓步非常大,卻不管後退,造成後退時,身體回不來,甚至無法把前腿收回來後撤,一後撤,身體必須再次進行調整重心,造成身體晃動,由於前弓過大,收回前腿很費力,造成身體發僵發硬,又違反了松的要求,也是違反範圍中正安舒的原則。
有些動作,雖然是彎腰的動作,但必須順著重心線彎下去,這也屬於中正的範疇。
有的人,為了動作低矮、舒展、好看,前弓步非常大、也低,好像給人的感覺功夫有多深似的,其實這都是假的,也就騙騙外行人。
而實際上恰恰相反,許多太極老前輩,在練太極時,幾乎外部動作都很小,但內在的動作卻很大,就是所說的內動大於外動。
就楊式太極拳來講,由後座步變成前弓步,必須還得能夠穩穩當當的還原回後座步,這才是範圍的中正。
太極拳前邁步、後邁步的遠近,是由開胯的程度決定的,跨開的程度越大,腿才能邁的越遠。
由於不斷的松,腿部肉體的支撐,逐漸要過渡到骨頭的支撐,就會造成重心線越來越細,這時的身體,如同上粗下細,對重心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就對中正的要求也越高,要想不給肌肉產生橫力的機會,就要不斷的矯正身正。
當練到腳跟骨頭的支撐時,才是練出了力發於跟,結合動作,就楊式太極拳來說,凡是前弓步出掌,後腳腳跟移動位置的,此人必定沒練出力發於跟,不管他是誰。
正確的動作時,前弓步出掌,後腳腳跟可以原地轉動,帶動腳掌移動,這樣才能不丟跟。
至於開跨,我再補充一句,練出開跨後,胯部往外凸出的非常厲害,你可以用手摸,就能摸出來。
練太極拳,身體不正,就會產生橫力,一旦肌肉產生橫力,就會阻礙身體的往下松,身體正,使得肌肉用在上下的作用力上,然後在不斷的減少上下的作用力,就是松,那莫,肉體才能下沉,肉體下墜,才能拉動骨頭下沉,骨頭下沉,才能把關節練開,所以,身體中正,加上動作到位,對練太極拳會產生一系列的作用。
謝謝版主誠意解說文章分享,謝謝。
Thank you very much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