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劃經濟體如中國,經濟增長贏人九條街,優勢來自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及一直被低估的人民幣滙率,但根據Usha C.V. Haley與George T. Haley兩位教授上月底出版的最新著作《Subsidies to Chinese Industry》,國家補貼政策被視為中國賴以成功的另一關鍵。
上月底,《經濟學人》已有文章急不及待討論這個話題,但內地政府從來就沒有一個關於工業及企業補貼的綜合數據向市場發放。投資者要計算起來,真的要把公司財務報表逐份抽絲剝繭,所花的時間真不少,而本書作者就是根據行業分析師、政府文件、非官方機構及企業訊息,以計算出一個較近的數字。
作者估計,1985至2005年間,中國用在大型國企支出共3,000億美元,補貼方式包括低廉資金成本、廉價購入生產用原材料等等,單是玻璃、鋼材、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加入世貿以來、介乎2001至2011年的黃金十年裏,享受的補貼價值就高達280億美元,政府承諾2020年前,將會進一步投入109億美元;至於造紙工業,單是2002至2009年間所獲補貼更高達330億美元;能源補貼更是國企工業必享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