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股有望輪流炒市場情緒已經由ABC(Anything but China),180度轉移至NBC(Nothing but China)。政策出了,經濟回穩且可向上,其他賣點最終被發掘出來,部份券商到歐美路演,近九成與會機構客戶表明樂觀。市場部份在建倉,部份正在加碼,這次情緒擺動的增持期,選股完全要比炒滬港通容易,暫時可以賴差價因素,亦毋須像捕捉央企般按每公司逐一評估。要重申,現在炒經濟轉好,而非甚麼馬雲、馬化騰等概念,所以沿用多年的中資股建倉方程式大派用場:大價內房、內銀、內險,繼而是非指數類相關股,之後到資源、航運,有幸的話,買盤循環可再重複。
中資及本地股其實材料依舊,但等了多年,市場最終選了中餐。如果認為今次股市上升是純經濟帶動的話,投資者要等滙豐PMI初值才有所行動,實在後知後覺。眾所周知,中國經濟有規劃,千方百計守着7.5%,領導人於大概5、6月份已多次表明,估值吸引,經濟改善終於被發掘,且令市場付諸行動買貨,但背後內地政策用了多少錢、加批幾多項基建、增加多少貨幣供應才令市場發掘亮點?從這個角度看,升市代價實在高昂。
由於炒友邦(1299)業績證實成功,友邦之後很快到本周的長實(001)與和黃(013),滙控(005)亦因蘇格蘭皇家銀行業績遠勝預期,亦可獲受惠帶動炒一轉。市場或願意為主要股份業績作憧憬,總較市況空有話題、單靠概念來得健康。要留意建倉期、或加碼投資部署,不代表作出長期持有的一種,資金快來快去,尤其市場充斥ETF主導買盤。更何況,外資大戶只短暫對內地因素轉為樂觀,而對沖基金加入炒指數,往往來得快、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