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聞] 點解嘅? 真係㗎!

非國盃曲終人散,非洲雄獅喀麥隆決賽反勝「非洲之王」埃及,驚奇奪魁,但是許多讀者內心的問題至今未解,比方說,點解兩年舉辦一次?點解選擇在1月舉行?不得不借用港女口頭禪:「點解嘅?」
非國盃的受關注度無法同歐國盃、南美盃等一爭長短,但經過分組賽頭兩輪和味濃兼入波少的悶戰後,比賽愈來愈有睇頭,正如王者之戰般就算水準平平,勝在張力彌補不足。牌面較優的埃及貴為「非洲之王」,史上7奪冠軍,果然在開賽22分鐘,憑阿仙奴中場艾利尼(Elneny)先聲奪人,形勢秤先。
禍與福
冥冥中自有主宰,喀麥隆在決賽周前面臨逃兵潮困擾,陣容不整, 卻能碰碰撞撞走到最後一關,失守後更有守將因傷退下火線,殊不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入替的尼高拉斯尼古路(N'Koulou)正是下半場頭槌追平的功臣。戰至完場前兩分鐘,非洲雄獅再憑後備殺手艾保巴卡(Aboubakar),接應30碼長傳一挑一射逆轉2比1,五度站上非洲大陸之巔!
究竟每兩年舉行一屆的非國盃,如何成為歐洲聯賽的噩夢?非洲大陸之所以沒選擇在夏天舉行大賽,實非不為也,而是不能也,皆因6、7月是最炎熱的日子,大部分國家處於旱季,根本不宜進行運動比賽,正如前巴塞射手伊度奧所言:「如非1月舉行大賽,恐怕一整年也抽不到合適的時間。」因此,非國盃迫於無奈之下做程咬金,在歐洲主流聯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殺出來搶人。
非國盃起初甚為隨意,並沒規定多少年舉辦一屆,1年、2年、3年都試過,直至1968年正式規定兩年一度,但後來發覺要同世界盃和歐國盃正面交鋒,「贏面」太低,到了2013年,終算覺今是而昨非,改在單數年舉辦決賽周。至於為何要相隔兩年舉辦一次洲際大賽, 理由簡單易明,那就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矛與盾
非洲足球良莠不齊,部分國家經濟水平亦處於全球末端,故此希望透過大型賽事拉動經濟增長,球員順道借此作為轉戰歐洲的跳板,衝出非洲大陸。「到了歐洲的球員,自然希望非國盃四年一度,但在非洲搵食的球員,肯定渴望維持兩年一度,甚至一年一度。」法國出生的摩洛哥國腳Alioui道出了矛盾實況。
上屆的主辦國原本是摩洛哥,
卻因伊波拉病毒肆虐而臨時放棄, 最終由赤道畿內亞接棒,而非洲足協拒絕停辦的原因,無非是可以從贊助商進賬1200萬美元,袋袋平安。所謂韜光養晦,常露鋒芒,觀眾是不會稀罕的,非國盃要提升吸引力,首要考慮減少球員的比賽場數,不妨考慮用世界盃外圍賽的成績取代常見揸流攤的非國盃外圍賽,唔係啩?真係㗎!講完,兩年後喀麥隆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