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破格招年輕醫生搞科研 醫學院院長:醫生不做研究 香港怪現象
. @" o* n, q! O1 G1 O& s2 M7 D* N3 M(明報)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05:10" C% q& F- W8 a% f6 s
【明報專訊】在海外遊歷和研究逾30年、至2008年才回歸母校香港大學 擔任醫學院院長的李心平,上任逾年半以來一直提倡加強科研,卻發現香港有一怪現象﹕「父母和朋輩對醫生的期望就是搵錢和買樓,難怪醫生不做研究。」他直言本地科研資助不足,強調「大學並非培養學生成搵錢的機械人」。他動用捐款,上月起招募年輕醫生破格成助理教授投入科研,並為各級學者提供深造資助,為醫生人才推動「研究路線圖」。
( S9 U. Q) T/ ]. a( x K, T/ G8 H3 v" ]www.tvboxnow.com
; v9 m1 @8 ]. `2 z8 e5 \. K公仔箱論壇1970年於港大醫學院畢業的李心平,在1990至2008年間一直在美國 醫學界工作,至08年才帶著「遊子回家」的心情回流,執掌這培養他成才之地。他接受本報專訪時笑言,過去一年的自評有70分,但科研之夢「run in my blood」(如流在血液之內),未來會加強研究工作,吸引更多年輕人才投身科研。www.tvboxnow.com& }5 ~! Z2 g0 m% r% Y5 G
u# u# u0 ~( L+ j3 Owww.tvboxnow.com研發開支比例遠遜各地" Q% O! I' {4 `$ B$ ^: d: @8 q/ q
* ^/ H* U) j; F1 g
香港社會常把知識型經濟掛在唇邊,但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料,教資會對8間資助院校投入的科研公帑只近70億元,加上政府其他科研項目和工商界私人科研,香港總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約0.73%,比例遠低於各競爭地區(見右圖)。李心平指出,70億元僅及他在美國管理一間教學醫院的經費,而中國已經把科研佔GDP比例目標提升至4%,他促請港府增撥研究資源,並改革研究撥款制度,改善學術競爭力不足(見另稿)。
4 X9 k3 o- }6 u# Z+ E; Jtvb now,tvbnow,bttvb- p9 f. V" e; N% v7 t- M
他以一個笑話作比喻,說古代有一批原始人用棍追打獵物找尋食物,卻發現兩個人只懂站著苦思,質疑為何要養沒有出力的人。他說﹕「原來這兩個人在發明車輪,可以改革人類生活,這麼科研可否算作無生產貢獻呢?」公仔箱論壇# H; F8 A, H( A3 k, Q# T# n$ U
7 u% V0 D% N' p, ~8 |- z' _www.tvboxnow.com他總結回港年半的體會,認為本地學界太注重應用研究和回報,忽略對學術要求更高、推動社會文明更重要的基礎理論研究,他認為科研的貢獻可在數十年後反映,正如苦思發明車輪的原始人,與打獵者一樣對社會作出貢獻。tvb now,tvbnow,bttvb% b0 y" X$ K; P. _+ h
8 h6 Z7 w8 M" Q, e6 J/ v! N
他回港後,又看到不少本地醫生只關注「掛牌」執業的現象,常聽到社會討論樓市;在香港,無可能迴避聽到有關樓價問題、又或連醫生都買不起一個豪宅的廚房等等言論。「我不怪醫生(不做研究),問題是醫學院有無一個路線圖支持人才做研究……納稅人的錢交給大學,不是要大學將學生變成機械人出去搵錢。」tvb now,tvbnow,bttvb9 {: m% q- j, m4 c( @
. ?3 p2 a/ p* k; q% E4 ~" D: d
為下一代推「研究路線圖」# t1 R T% X2 o: r4 w4 ~1 V7 b
$ W- b- t, M* T, d L他為落實人才培育理念,矢志從醫學院入手,為下一代推動「研究路線圖」。醫學院上月初正式招募畢業不多於4年的年輕醫生,破格成為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每年名額兩個,合約為期4年。此外,副教授等中層人員亦可到海外深造,其間由醫學院負責支付薪酬津貼等,管理層則可獲資助進修 行政管理等。李心平說,實踐辦學和科研並非口談,要實際去做,依靠捐款和基金等額外資源把大學的百年樹人責任昇華,薪火相傳。
" }0 S. R( n* | F3 Z. X
) K) u+ ^# J: l明報記者 賴偉家 談誦言
" f7 [3 z* v. T2 O+ d P.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02/4/hspg.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