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地震災區近千名遇難者的遺體在寺廟安放三天後,昨進行集體火葬。官方稱要按習俗讓死者有尊嚴。逾千名家屬到火葬現場淚別親人,數百位喇嘛在活佛的帶領下為亡魂誦經超渡。有家屬為親人遺體未能天葬感到無奈,也有喇嘛稱,由於遺體眾多,火葬是最好的方法。所有遺體處理前均經過編號、拍照、提取 DNA檢材。www.tvboxnow.com" O; N- E! o4 R6 \4 a' K
公仔箱論壇* g' k/ U& E( H4 @% L) m& w7 u9 B d
火葬儀式昨早 9時 50分開始,在震中結古鎮南部半山腰的「扎西大通」天葬台舉行。結古寺僧人將集中在寺內的遇難者屍體分批運至,仔細擺放在臨時挖掘的火葬台內。扎西大通在藏語中是吉祥平安的意思。工作人員點燃木頭、酥油等,火化開始。眾多的喇嘛在火葬台對面約 50米的山坡集體念經超渡亡靈。家屬們手執佛珠,默默祈禱,也有附近民眾拿着轉經筒為死者祈禱,其間成群的山鷹在上空盤旋。
3 l. u' _9 l1 c% d, Y- w! z' v3 v) B& B( ]! }

& `+ y3 Z" h% c5 `& b p( u喇嘛們將遇難者的遺體仔細地堆放在臨時挖掘的火葬台,準備火化。5 I9 F+ ^. Q1 o
: a3 L" } c; P" p7 l7 r. N5 d8 xtvb now,tvbnow,bttvb
+ Q( d6 w1 I9 a! F公仔箱論壇一名喇嘛抱着小童的遺體往火葬台。
$ m1 Q3 R' P1 i1 N2 [% x" Jwww.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 v/ [) }# { [
未按藏民習俗天葬www.tvboxnow.com! H& H0 `6 I. o; v

. `) \6 U( r, l+ m. wwww.tvboxnow.com玉樹結古鎮震後到處盡是瓦礫堆,一片頹垣敗瓦。
2 t' }' \ T) O# [6 F1 T; I |; y. n9 R! q: d
儀式舉行約兩個小時,後期再有民眾送數十具屍體到場。四川最大的寧瑪派寺院──德格縣佐欽寺的活佛丹增.龍多尼瑪專程趕到率眾僧侶誦經。按慣例,藏民死後均進行天葬,禿鷹將屍體叼食得越乾淨,代表死者亡魂越能在天堂得到安息。對於有人質疑火葬不符藏族習俗,龍多尼瑪表示:「由於玉樹地震死亡人數眾多,通過天葬不能及時處理遺體,另考慮到預防疫情,以火葬的方式來處理遇難者遺體最為妥當。這符合宗教規定。」玉樹州官員強調,所有遺體的處理均在家人同意下進行。www.tvboxnow.com8 Q3 Y$ q2 v4 U; b* a# ^
; A1 A+ m( V0 y% l' r: Z# c) ttvb now,tvbnow,bttvb達賴盼赴災區祈福藏區的眾喇嘛除為遇難者為亡魂誦經超渡,來自四川甘孜州色須寺的喇嘛,過去四天均從瓦礫堆中救出 60名倖存者,他們至今繼續參與搜救工作。此外,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昨從拉薩發出倡議書,號召西藏藏傳佛教佛門弟子,遵照佛陀「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意願,舉行祈福和捐款活動。而流亡印度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昨亦透過流亡政府官員表示,期盼親赴災區,為災民祈福。* n1 a1 {- ~6 R
( k/ Y# T0 N5 o7 W' E) r
青海 7.1級地震災情
& [" @' v( @% n/ M- _* R- owww.tvboxnow.com死亡: 1,339人tvb now,tvbnow,bttvb1 p# M# }% {, W9 O, {
失蹤: 332人
/ `- ^; |0 A+ T3 G9 R9 s/ Z4 c受傷: 11,849人,其中重傷 1,297人數據截至昨日上午 10時www.tvboxnow.com' S9 {3 i( d1 D% X# J" E
* D8 }8 _) x8 Ltvb now,tvbnow,bttvb點滴藏獒獲救 主人離世來自廣東的消防官兵前日上午發現兩處微弱的生命迹象,連續挖掘五小時,成功救出一條生命──藏獒!而兩小時後,牠的主人亦被成功找到,但遺憾的是他已離世。由於藏獒頓失主人,當局決定暫時收留牠,並計劃幫牠尋找新的主人。
; {: e+ K2 h6 e+ _+ y! g. r. \公仔箱論壇7 H4 X: b. ?( F3 A8 `8 E& I
救災 3天 特警昏迷來自蘭州的特警楊文海( 44歲),由於勞累過度,加上感冒,在災區連續工作三天,加上高原反應,患上了腦水腫,一度昏迷,到昨日凌晨 4點鐘才醒來。由於病情嚴重,當局昨日上午將他送回蘭州搶救。 3 R9 |# Z+ I, E1 s, u( b1 {
www.tvboxnow.com' J% s( R. S3 V- ?. r' F
www.tvboxnow.com/ W3 n& g& d& n+ ] h0 k2 D+ Z
火葬堆燃起熊熊烈火,喇嘛誦經超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