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老陳睇到未完美俠都唔幫你啊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28 08:18 PM
你同我嘅交情唔同
型 英 帥 靚 正
KK晚上好。
pknoface 發表於 2014-1-28 08:39 PM
KEN 晚上好
型 英 帥 靚 正
用晒去睹馬。
pknoface 發表於 2014-1-28 08:40 PM
睹波
型 英 帥 靚 正
老陳等錢過年。
pknoface 發表於 2014-1-28 08:43 PM
虛擬錢過年
型 英 帥 靚 正
人人平等完美俠仲我交情都好好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28 09:01 PM
完美俠同我交情都仲好
型 英 帥 靚 正
tvb幣唔係問題,但係比佢用嚟賭就唔係咁好啦
perfectman 發表於 2014-1-28 09:37 PM
唔用嚟賭就唔係咁好啦
型 英 帥 靚 正
煎埋俾我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29 02:02 PM
煎埋俾你
1

評分次數

型 英 帥 靚 正
老陳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29 02:27 PM
啱唔啱食
型 英 帥 靚 正
你先啱吃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29 04:47 PM
我唔食 你要食
型 英 帥 靚 正
你唔吃,我又唔吃,你整出黎做乜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29 06:16 PM
俾你吃
型 英 帥 靚 正
KK 新年快樂! 心想事成 萬事勝意!
型 英 帥 靚 正
一代宗師係呃人嘅葉問係因為甄子丹拍嘅戲先出名嗻,係詠春界真正將詠春發揚光大嘅係“黃淳梁 & 李小龍”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30 12:11 PM
葉問係因為李小龍拍嘅戲先出名 ,係詠春界真正將詠春發揚光大嘅係“黃淳梁".
李小龍發揚光大嘅係截拳道.
型 英 帥 靚 正
至少鬼佬認識詠春係因為李小龍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30 02:37 PM
截拳道

截拳道圖騰

別名Jeet Kune Do
競技形式近身搏鬥
使用武器雙截棍
創立年1962(命名年為1967)
創始者李小龍
源流詠春拳拳擊擊劍
流派自由


截拳道英語:Jeet Kune Do,英文簡稱JKD,為粵語音譯),是李小龍生前創立的一類現代武術體系,融合世界各國拳術,以詠春拳拳擊擊劍作為技術骨幹,以中國道家思想為主創立的實戰格鬥體系,也是一種全新的思想體系。與多數武術不同,截拳道是無套路無規則的搏擊術。
這種武術的最大特點是注重於「實用」,拋棄了傳統武術複雜的形式套路。在對手攻擊的時候,格擋與反擊同時進行,甚至於不加格擋而直接憑藉快速有力的進攻壓制對手,先發制人。李小龍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流派之一詠春拳、西洋拳擊擊劍為基礎,輔以空手道跆拳道柔道摔跤法國踢腿術等等技術創立了截拳道。他表示,截拳道是一種哲學,不止是打鬥手段,旨在要將人類的身體變成「像水一樣」,招式像一條鐵鏈而非一條鋼筋,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傷害,並且以柔克剛,借力打力。
截拳道目前在全世界蓬勃發展傳播,全世界學員在百萬以上。弟子遍佈世界各地,李小龍的妻子蓮達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1962年4月,李小龍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就讀大二,租用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他邊教邊練,技術大為精進。他在此一時期的武術,可視為李小龍版本的詠春拳,外觀上跟詠春拳別無兩樣,但加上大量中上段踢法,當時李小龍稱這武術體系為「振藩國術」,可視為截拳道的原型。 1967年,李小龍正式確立其武道哲學「截拳道」之名稱。
1996年1月10日於西雅圖由李小龍遺孀蓮達、女兒李香凝聯同13名李小龍親傳弟子,5名第二代門人組成「振藩截拳道 Jun Fan Jeet Kune Do」。
原則以下原則是李小龍在《Jeet Kune Do》一書中彙整的觀念。他認為這些是普世而自然的格鬥原則,非常淺顯易懂。總的來說,截拳道的二大核心精神是:
  •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這就是「截拳」的觀念。李小龍認為,一個人攻擊另一個人,就必然地得向對方移動,而這就必然地給了對方截擊他的機會。 截擊的觀念不只限於物理攻擊,他認為許多非言語的訊息(對手沒發現的微弱動作)都能被偵測到,並用以「截擊」。「五種攻擊」則能讓修煉者組織他們的攻擊。
  • 實用、簡單、快速:一切動作以實用,與勝利為目標。
水所有動作應該越靈活越好,李小龍常用水來形容武術應該達到的靈活性。 水有無限的靈活性,它透明可看穿,但有時也能遮蔽視野。 水能分成兩塊,繞過東西,而在另一邊又合而為一。水很溫柔,能用以清洗。但也很剛猛,能拔山倒樹。
直拳李小龍認為直拳是截拳道最重要的部分,最基本的骨幹,有效的直拳是一切的基礎,若沒有則其他都是空談。而直拳重點在快速和精準,而非力量。
無預警出擊李小龍覺得快而突然的攻擊是最好的。要避免任何給對手的預警,譬如縮緊手臂,移動身體,擺出沒必要的架勢等等。當拳打在對手臉上時對手才發現你的攻擊是最完美的。
動作經濟李小龍認為格鬥中不該浪費時間與動作,最簡單的就是最好的。動作經濟學是提高戰鬥「效率」的方法,而提出下面三種作法可落實。遵照這原則能節省體力與時間。 體力與時間是格鬥中最關鍵的兩個資源,若能經濟地利用這兩項資源就能得到勝利。將體力最大化能保持動作的靈敏度,而將時間最小化則能減少對方反應的時間。
  • 截擊拳與截擊腿:意思是不要阻擋,而是以自己的攻擊來阻止對方的攻擊。 這也是截拳道防禦技巧中最究極的一段。
  • 同時格檔與攻擊:當遇到迎面而來的攻擊,格檔該攻擊後直接調動角度向對方攻擊。比做完整阻擋再做攻擊來得有效率。如此減少了一次動作的時間,也省下了體力。「阻擋」,是讓一個攻擊停下;而「格檔」,是讓一個攻擊的方向移開。移開攻擊而不停下攻擊有兩個優勢:一,較節省體力。二,因對方手腳上的力未消失但方向錯誤,故能對對方身體造成不平衡。
  • 踢低處:他認為應該踢擊對方的小腿、膝蓋、大腿腰部等低處部位。因為這些部位離人的腳最近,所以這樣能更快對對方造成傷害,對方防禦的時間也應會更少。相反踢得太高會令兩腿之間露上空隙,造成破綻;雙腳亦陷入對方雙手的範圍,容易受制。
四種攻擊距離
  • 踢技
  • 拳技
  • 抓技
  • 寢技
截拳道強調四種距離在戰鬥中都同樣重要。多數武術專注於其中一或二種距離,但李小龍認為真實格鬥中四種距離都隨時會發生,所以要全面地訓練。
中軸中軸就是人的身體上下垂直中心線。要設法打開,控制,支配對方的中軸。所有攻擊防禦目的在於保護自己的中軸,並打開對方的中軸。
基本攻擊戰術
  • SDA(Single Direct Attack):直接單擊,例如:前手刺拳(Lead Jab)擊對方頭部,或是起前腿踢出中段側踹踢(Side Kick)攻擊對方腰腹等。
  • SAA(Single Angle Attack):有角度的單擊,例如:前手鉤拳(Hook Punch)擊對方面頰,或是起前腿踢出「鉤踢(Hook Kick)」攻擊對方下陰等。
  • ABC(Attack By Combination):連續攻擊,例如:前手刺拳擊頭→後手直拳擊頭→前手掌底鉤擊左邊面頰→後手上擊拳擊下巴→後腿鉤踢擊下腹→對方跪地→膝撞對方口鼻→對方倒臥地上→腳尖踢擊對方太陽穴→腳跟踩對方後腦。
  • HIA(Hand Immobilization Attack):詠春拳中的搭手距離攻擊,截拳道中稱作「封手攻擊法」。目的是要令對方的雙手不能作出防守及攻擊,例如:雙方同時右前樁,雙方右前臂同時接觸,我方用左手按在對方的右前臂上,使對方右前臂不能進一步攻擊,同時間我方用右手使出「背拳(Back Fist)」擊對方右面頰(詠春拳的「拍打」)。
  • ABD(Attack By Drawing):俗稱「連消帶打」,例如:我方刻意放低雙手少許,露出頭部弱點,成功引誘對方後手直拳攻來,我方上半身後仰少許,同時間起前腿踢出鉤踢攻擊對方前腿膝蓋的側面。
  • PIA(Progressive Indirect Attack):佯攻,俗稱「聲東擊西」,例如:我方提膝佯作腿擊,對方注意力向下方提防,同時用雙手阻擋,我方把提起的腿放回地面,同時前手使出「標指」攻擊對方雙眼。
原本SAA被歸納於SDA之內,截拳道概念把此戰術獨立出來成為個別一項。
派系爭議及分岐截拳道亦被改稱為「振藩截拳道」(Jun Fan Jeet Kune Do,英文簡稱為JFJKD),是美國「李小龍基金會Bruce Lee Foundation」由李小龍原名「李振藩」而添名,但是截拳道的修習者們大多不予承認(尤其是「截拳道概念 Jeet Kune Do Concept」的修習者們)。
反對此稱呼的人認為,截拳道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包括李小龍自己,如果硬要把李小龍的原名加上截拳道之前,反而會變成一種桎梏,妨礙個人風格的加入,振藩截拳道這名稱就會侷限截拳道成為「李小龍個人的截拳道」,使其形式化、門派化、規條化、喪失個人的創造性,最後就走上「抄襲李小龍的格鬥技巧是為〔正宗截拳道〕」一途,明確地對截拳道本質有嚴重抵觸。
而贊成此稱呼的人認為,截拳道是由李小龍一手創立,所以把李小龍的原名加上截拳道之前並無不妥,而「李小龍基金會」的「官方說法」為:
「…目前世界各地出現了不少以傳授一些被稱作「截拳道」的東西為學校招牌,其傳授者只有一點點有限截拳道知識或根本不懂截拳道為何物。這些學校盜用「截拳道」之名,或僅僅依靠一些目前已非常流行的截拳道書籍來教授學生。這種做法已在公眾中導致對「截拳道」認識上有著極大的混亂,特別是對那些真心希望獲得 正宗 截拳道傳授的愛好者造成了很大損害。因此,我們開始便一致決定採用「振藩截拳道」之名來稱謂李小龍的真正武道藝術,期待將李小龍用畢生心血創立和傳授的武技與哲學同其他一切冒牌的「截拳道」區別開來。」
但此個說法,不少修習者認為是李小龍基金會用來把截拳道概念排擠出去而自命 正宗 的「手段」而已。
因此,只有「原本派截拳道 Original Jeet Kune Do」的修習者,及很少數的「截拳道概念 Jeet Kune Do Concept」的修習者(多數同是「李小龍基金會」的成員)會自稱所修習的是振藩截拳道,現在振藩截拳道差不多成為「原本派截拳道」的同義詞。
1996年1月10日於美國華盛頓西雅圖由李小龍遺孀李蓮達、女兒李香凝聯同13名李小龍親傳弟子,5名第二代門人組成"振藩截拳道 Jun Fan Jeet Kune Do"(即是後來的李小龍基金會),但仍發生黃錦銘伊魯山度就截拳道嫡傳之爭。也由於李小龍對截拳道的定義未能在他死前作出圓滿的解釋,因此有許多和李小龍或其弟子無關係的武師甚至騙徒,也打著"正宗截拳道傳人"的名義開館授徒甚至編寫教材開設遙距課程,成為截拳道體系的一種亂象。
因此, 廣義來說,現在聲稱自己是修習截拳道的人,只能代表此修習者的武術修習取向,而不能說明此人之正統傳承關係。
重要傳人李小龍的親傳弟子[編輯]
  • 嚴鏡海 (詹姆斯·嚴·李,James Yimm Lee):是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助教(已歿)。
  • 丹尼·伊諾山度 (伊魯山度,Dan Inosanto):與李小龍關係亦師亦友,「截拳道概念 Jeet Kune Do Concept」的主要提倡者。
  • 木村武之 (Taky Kimura):李小龍在西雅圖時期「振藩國術館」的首位助教。
  • 傑西·格洛弗 (Jesse Glover)
  • 喬·劉易斯 (Joe Lewis)
  • 艾倫·喬 (Allen Joe):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
  • George Lee:李小龍在屋侖時期的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製造師之一。
  • 黃錦銘 (Ted Wong):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生前常在世界舉辦有關截拳道的研討會與私人教學,「原本派截拳道」的主要提倡者(已歿)。
  • 李凱 (Lee Kai):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從事振藩截拳道的教學。
  • 理察·巴斯蒂羅 (Richard Bustillo):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弟子,現指導加州IMB學院並在研討會教學。
  • Larry Hartsell: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在加州LAMA學院任教並在研討會教學。
  • Herb Jackson: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的入室弟子,李小龍的訓練器械製造師之一。
  • Bob Bremer: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
  • Pete Jacobs: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現從事小規模教學。
  • Steve Golden: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曾在太平洋西北地區從事小規模教學與研討會教學(已歿)。
  • Jerry Poteet: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時期弟子,生前曾擔任電影武打設計和從事私人教學(已歿)。
  • 蓮達·李·卡德威爾 (Linda Lee Cadwell,李小龍夫人)
  • 李國豪
其他傳人
  • 李香凝
  • Ron Balicki
  • Mark DellaGrotte
  • Gary Dill
  • Albert Grajales
  • Jeff Imada
  • Diana Lee Inosanto
  • Erik Paulson
  • John Roycroft
  • Kyle Watson
  • 陸地
  • 中村頼永 (Yorinaga Nakamura)
  • 岡田准一 (Junichi Okada)
  • 徐俞凱
  • 賈霸 (Kareem Abdul-Jabbar)
型 英 帥 靚 正
其實我對李小龍冇興趣,佢拍嘅戲,我一套都冇睇加上我認為所謂嘅截拳道係李小龍仲未教嗮俾人就呱咗,d所謂傳人都係半桶水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30 04:32 PM
有關詠春拳學

相傳五枚師太教授嚴詠春拳技, 詠春拳因此而誕生. 其精粹在於與人搏鬥時盡量利用自身及環境等有利條件, 以經濟效益出發, 善用角度力度距離等要素達至有效地爭取最省時間及氣力的方法盡快把對手擊倒, 有條件去以弱勝強, 有別一般以依賴硬力及速度取勝的武術.

詠春的特色是可以利用長橋發力(李小龍為方便外國人更易明白將之稱為寸勁”), 中線理論, 短距理論, 甩手直衝, 朝型追型不追手, 剛柔並濟, 攻守同時, 某些情況下更可以利用借力打力的方法, 還有藉以黐手來鍛鍊出搏鬥時的 "自然反應" .

詠春拳打法並不浮誇華麗, 每一個動作都是簡潔直接, 盡量不帶任何多餘動作, 除了可以爭取最近距離及第一時間之外, 更確保了大部份攻防間的動作互相補位的時間及距離, 和大部份當接觸對方橋手之時或拳掌指腿等攻擊時的反作用力盡可能都利用到腰馬地面去支持發勁. 相對地, 若過多的多餘動作將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搏鬥時的效果及其取勝機會.

黃淳樑先師父是一代詠春宗師葉問的弟子, 有講手王的美譽,  亦是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的授業師兄; 詠春拳學, 是經黃淳樑師父由年少時向葉問宗師習技後外出講手印證拳技, 百次皆勝, 並經常於外出講手(比武)後與葉問宗師相討鑽研其固中得失為何而把詠春技法加以修正,加上歷年傳藝的寶貴經驗千錘百鍊而成的. 黃淳樑師父強調詠春是以技擊為主的一門學問, 認為詠春拳學是一門不折不扣的搏擊術, 常對我們為徒的說: “如果對方的頸部咽喉等位置就放在你嘴邊, 你為什麼就不一口咬下去呢?!” 黃師父想表達的是, 搏鬥是無情的, 實際搏鬥的時候所產生的可能性非常大, 要懂得隨機應變, 不可以被我們所學過的技法反過來去束縛著自己, 勝利才是目標, 我們盡可能要練習任何有機會發生的情況時需要的反應及應對方法, 而搏鬥的方法早已包含在詠春裡頭了!!

學習詠春需要循序漸進, 其中要有優良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目標, 假如作為師父的武藝高強, 但是努力學習的弟子不能有效進步便是浪費時間了, 其次要多重複練習, 因為要有好的根基才能夠有效涵接更高層次的技法, 同一個動作需要做上大量的次數才能得心應手地有效果, 耐性是重要的一環. 黃淳樑師父常提醒徒弟搏鬥時及練習時都要盡量放鬆地發勁而不應採取鬥力的方法, 假若一套功夫你的氣力比他人大, 你能獲勝, 但會敗給一個力氣比你大的人, 這套功夫便並不理想, 世上總會有不少比你高大而又懂功夫的吧?!  事實上, 黃淳樑師父的個子相對大多數人為矮小, 他假若用的是鬥力的功夫, 他便沒可能多次與高頭大馬之仕講手能勝出, 早已敗下陣來而再不是講手王了!! 但請大家需要明白, 不鬥力並不等如沒氣力, 只要多加練習, 體魄, 腰馬力及肘底力亦是其中致勝條件來, 亦當然還要有堅毅的意志力才能夠達成理想的!!

文  譚煜林




詠春源流的種種說法

 葉問宗師所撰之《詠春拳源流》:  葉問 詠春拳源流:先祖嚴詠春氏,原籍為廣東,少而聰穎,行動矯捷,磊落有丈夫氣,許字福建鹽商梁博儔。未幾母歿。父嚴二事被誣,幾陷於獄,因是遠徒川滇邊區,居於大涼山下,以賣豆腐為活,此清代康熙年間事也。其時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風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適有新科狀元陳文維者,邀寵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寧兒等,四處縱火,裏應外合,少林寺被毀,僧徒四散。由是五枚法師與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等五人亦分途出走。而五枚止於大涼山(又名棲霞山)白鶴觀。每日下如市,因與嚴二父女貿易,漸且作稔熟。  
時先師年已及笄。有當地土霸涎其姿色,恃勢迫婚。父女二人日有憂色。為五枚法師洞悉其由。因憐其遇,許以傳技保身,使該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約後始賦於歸。由是即隨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練。技成,乃約土霸比武,卒將土霸擊倒。自此五枚雲遊四方,頻行殷殷誡以嚴守宗風,等婚後發揚武術,同佐反清復明大業。綜合過去事跡,知詠春派拳術,實宗於五枚法師也。
  
先祖師既婚,首傳技於夫婿梁博儔,其後梁博儔傳梁蘭桂,梁蘭桂傳黃華寶。黃華寶為紅船中人,與梁二娣為伍。恰至善禪師混跡紅船中為煲頭,將絕技六點半棍傳與梁二娣。而華寶與二娣以共事紅船之故,因得日夕觀摩,互相傳習,補短截長,混成一體。從而詠春拳之有六點半棍者,蓋有由也。遂至梁二娣傳技於佛山名醫梁贊先生,梁贊深得其奧,達於化境。遠近武士慕名來請與較者輒為敗,由是聲名藉起。後來梁贊傳於陳華順。而問與師兄吳小魯、吳仲素、陳汝棉、雷汝濟等師事陳華順迄今已數十年。是則吾儕之於詠春派拳術一脈相承。其來有自數典不忘乃祖,飲水應念其源,自宜有以紀念先祖孕育之恩。抑亦所以維系我同門儕輩也,緩擬發起組織詠春堂聯誼會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想同門師友定有同情也。我武唯揚,胥焉有賴此耶。 (葉問)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註: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詠春白鶴拳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系,更沒有什麽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泳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只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泳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鹹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泳春拳字改為。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夥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藉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儔,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儔,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儔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儔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鉆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鶴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藥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鉆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宗師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黐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竈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色變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港,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黃淳樑,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李小龍等人,而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和推廣,以及李小龍在世界的影響,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臺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為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偽。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麽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於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余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詠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鹹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為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詠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於世,兩者並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詠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卻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詠春其人,關於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余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詠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於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

總之,上述種種說法,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詠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詠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於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於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於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異其生,這是咱們中國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詠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於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詠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並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象,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型 英 帥 靚 正
我師公
tvbkk123 發表於 2014-1-30 06:49 PM
我都係你師公
型 英 帥 靚 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