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對敘利亞動武已成美國的新考驗

美國如不片面單獨對敘利亞動武,歐巴馬總統畫定的「紅線」被跨越,將自食其言,造成「世界警察」形象蒙塵,威信喪失,讓獨裁者為所欲為,這是美國朝野正在辯論的焦點。但有人批評,歐巴馬正拿美國的信譽豪賭,現在他要靠國會的支持背書,通過對敘利亞動武;或拖延一陣子,靠聯合國通過制裁找到下台階,否則歐巴馬已面臨一場自身聲譽受損、美國國際威信陪著喪失的危機。 敘利亞情勢也成觀察美國國際影響力是否衰退的指標。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使美國人民厭戰,歐巴馬考慮出兵比小布希謹慎,美國財力也禁不起無謂的海外征戰,這些因素無形中都在降低美國的海外干預意願,亦實質降低國際影響力。 敘利亞事件成為美國的新考驗,是歐巴馬先畫定紅線自找麻煩,偏偏英國民意逆轉,國會反對與美國協同攻擊敘利亞;而中、俄都反對美國片面動武,也在測試美國的外交影響和說服力;聯合國調查小組報告未出爐,最後通過制裁敘利亞的機率也偏低,因為中、俄在安理會已多次動用否決權反對干預敘利亞內政;而阿拉伯聯盟國家都在看,這回美國在中東還能否拍板說了算?這真是歐巴馬的一大難關。 美國用人權、維護人道等道德外衣,再輔以砲艦外交,對全球構成強大國際影響力。近年唱衰美國的論調高漲,作為世界警察,除了維護人道原則、讓歐巴馬畫定的紅線不被踐踏外,美國在敘利亞的戰略利益並不明確,即使有能力單獨用飛彈攻敘利亞,但後續效應包括敘國政局陷入混亂,阿塞德政權不見得會被推翻;如果激進勢力趁虛而入,阿塞德的盟友「真主黨」也進攻以色列,伊朗可能支援敘利亞,中東亂局將擴大,美國再捲入新國際旋渦的風險就很高。 尤其敘利亞是俄國傳統勢力範圍,俄敘間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密切,俄國唯一的海外軍事基地就在敘利亞,阿塞德家族更和俄國關係深厚。而中、俄都反對西方標榜的「新干涉主義」、「人權高於主權」模式,強調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主導功能,反對美、英、法慣用的一旦聯合國不同意就片面使用武力干預的模式。而且中、俄都面臨西藏、新疆或車臣問題,有外國干預的潛在可能,這些共同立場使中、俄不自覺間齊一反對美國的武力制裁。 美國的確已陷入空前孤掌難鳴情境中,尋求聯合國通過制裁案有中、俄享有否決權掣肘,要證明沙林毒氣確是出自阿塞德的政府軍之手,也要有直接證據。美國能做的除了與法國聯手,並爭取到沙烏地等三個阿拉伯聯盟國家支持外,必須說服更多國家支持制裁,但說服國會議員比外交努力更重要。 國務卿柯瑞周末一口氣上五個電視節目,宣揚歐巴馬延後軍事行動是「很有勇氣」決定;國安團隊向83名參眾議員機密情報簡報;歐巴馬周一勞工節還親自向重量級參議員、參院軍事委員會成員馬侃、葛理漢遊說,都是巧妙的政治身段,希望國會為他的懲罰跨越紅線行動背書,不要步小布希後塵,同時降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居然發動戰爭的批評。 但敘利亞情勢並非射幾十枚戰斧巡弋飛彈就能解決,無法逆料的後果,還包括中東情勢仍是美國心腹大患,如有需要動武,白宮須有國會的支持,歐巴馬才不致陷入孤立無援。這是歐巴馬的深謀遠慮,也是預留餘地,畢竟中東地區仍是世界最不易掌控的火藥庫。 白宮既強調不想推翻敘利亞政權,降低軍事行動幫反抗軍的色彩,也避免動武干預他國內政的批評,但只為懲罰對美國的警告不放眼裡、桀傲不馴的阿塞德,動武既對美國無重大戰略利益,要說服國會議員便相對困難。何況共和黨有一票態度「逢歐巴馬必反」的議員,豈容易改變態度。 歐巴馬的確面臨巨大賭注,這個賭注用美國的國際形象和聲譽作籌碼,贏了只是維護美國的國際影響力現狀,但輸了卻可能輸掉國家威信,讓美國冒著再次捲入中東新亂局的危險。這個案例告訴所有領導人,除非是國家核心利益,千萬不要濫畫紅線,綁住自己,失去決策的彈性選擇。

攻敘跟著歐巴馬轉 歐蘭德被諷馬屁精

紐約時報報導,法國總統歐蘭德堅定支持美國總統歐巴馬準備對敘利亞動武的決定,本想藉此提高他在國內外的聲望,未料歐巴馬臨陣退縮,說要訴諸國會表決,歐蘭德也只得說要等美國國會的表決結果再行動,法國媒體諷刺他是緊抱歐巴馬大腿的馬屁精。 法國電視台的「人偶新聞」節目以人偶演出歐巴馬和俄國總統普亭正在會談,歐蘭德在旁邊插不上嘴,還幫歐巴馬拿大衣,活像個小跟班;這個節目接著又演出兩人訪問一所小學,歐蘭德問歐巴馬能不能上廁所。 歐蘭德今年一月下令出兵馬利,一向被認為優柔寡斷的他竟有此膽識和魄力,讓法國人刮目相看,使他的聲望大升。這次對敘利亞,他也想如法炮製,沒想到民意如流水。 法國民意強烈反對歐蘭德的決定,費加洛報上周末公布的民調,三分之二的法國人反對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要求歐蘭德訴諸國會表決的聲浪升高,而且媒體猜測,國會不通過的可能性很高。 美國白宮力挺歐蘭德,國務卿柯瑞上周末跑到巴黎上電視,用法文說,如果不對敘利亞採取行動,就像一九三八年的慕尼黑協定,英法兩國姑息希特勒,讓他控制蘇台德區。 不過,歐蘭德逐漸明白,英國首相卡麥隆的殷鑑不遠,與華府走得太近,本想有機會逞英雄,當個強勢領袖,卻落個軟弱的名聲。 歐蘭德被批評最多的,是他未維護法國的尊嚴,這是法國政治人物的基本考驗。歐蘭德很快決定參與美國軍事行動,現在卻被晾在一邊,等美國國會的表決結果。 其實歐蘭德很冤枉,他的決定符合法國的外交政策傳統,法軍在一次大戰曾遭到毒氣攻擊,法國一向積極禁止使用化武;歐蘭德的社會黨在國際間發生暴行時,也會支持人道干預。

俄外長老說不 氣壞美兩代國務卿

美國與俄國就解除敘利亞化學武器達成的協議,可說是俄國外交部長拉夫洛夫外交生涯的頂點,這紙協議不只成功阻止美國對敘發動軍事攻擊,同時打造了俄國在國際事務的新角色。有人說,這項協議是俄國總統普亭想出來的,但有功的卻是拉夫洛夫。 紐約時報報導,拉夫洛夫的外交官生涯中,多半是在設法阻止美國片面採取行動,由於經常說「不」,還贏得「不部長」的綽號。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及康朵莉莎.賴斯都曾說,跟拉夫洛夫打交道會很氣。 但在調協敘利亞解除化武上,拉夫洛夫聽到美國國務卿柯瑞的「失言」,即柯瑞隨口說出的「除非敘國解除化武,否則將遭受美國攻擊」,立刻把握機會採取行動,提出由敘國把化武交由國際管控而免受美國攻打的計畫。 此計畫不只迫使美國坐下來對話,避免了美國片面發動軍事攻擊,還讓俄國建立參與國際事務的新典範:尊重各國主權及維持現況,而非擴大西方的民主制度。 在推動敘利亞協議的過程中,拉夫洛夫靠的是長期經驗。 六十三歲的拉夫洛夫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曾擔任俄國駐聯合國大使十多年,熟知安理會的運作,對國際裁軍事務經驗豐富。二○○四年起,他擔任俄國外長,至今近十年。 拉夫洛夫曾與聯合國檢查人員合作,解除伊拉克非傳統武器,因此此次他迅速評估敘利亞情勢,與柯瑞訂出詳細計畫。當然,也有西方國家外交官說,拉夫洛夫的行動有其政治目的,他是利用外交柔術為敘利亞總統阿塞德政權爭取時間。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的政治學家梅斯基說,雖然敘利亞計畫是普亭想出來的,但有功的是拉夫洛夫,未來在歷史教科書裡,讓美國總統歐巴馬脫離國會窘境、讓敘利亞人免受美軍攻擊的人,是拉夫洛夫和柯瑞。 私底下的拉夫洛夫是個老派外交官,對女士殷勤有禮,但偶爾有性別歧視之嫌。他喜歡抽雪茄、喝威士忌、滑雪、泛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老菸槍的拉夫洛夫總是不管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訂下的禁菸令,他曾說,聯合國總部又不是安南的。 www.tvboxnow.com+ B# @3 ?$ j; E8 E. j8 C
【2013/09/18 聯合報】@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