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8次江陳會的召開,與聚焦「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及人民幣業務開放等攸關金融業發展的討論重點,讓沈寂已久的金融股重新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自從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以來,金融股的潘朵拉寶盒終於被揭開。一些被認為「大到不能倒」的國際巨擘,如花旗銀行、AIG(美國國際集團)等,都搖搖欲墜申請政府金援。美國政府也祭出嚴格的金融改革法案,如Dodd-Frank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限制金融業的過度擴張,提出更高的資本適足率及降低槓桿比率等風險管理要求,同時限制商業銀行從事某些投資業務,以免曝險過度。
台灣銀行業則在歷經兩次的金融改革後,順利將銀行資產品質優化,並大幅降低逾放比至今年3月0.44%的低點。根據統計,目前國內本土銀行股價淨值比(PB值)約為1倍,處於歷史相對低點,因此有些投資人認為國內銀行股的PB值普遍被低估。其實不然,以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為例,花旗銀行的PB值約在0.42倍,美國銀行的PB值更只有約0.36倍。
回顧過去,大型金融機構如花旗在2008金融海嘯前的PB值都能維持在1倍以上,如今受到許多新法令的嚴格監督、加上寬鬆貨幣低利政策、全球景氣低迷衝擊,及不斷連環爆的歐債問題,都使金融業獲利雪上加霜。此外,根據巴塞爾協議Ⅲ規定,會員國各銀行在2019年以前,第1類資本的適足率將需提高至8.5%,使得各銀行面臨較大的增資壓力,因此去年以來國內一些大型公股行庫陸續辦理現金增資。加上國內銀行家數過多,在爭搶客戶的情形下,銀行的獲利始終難以提升。
不過,國外也開始正視金融業的困境,近期美國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就主張,因為伏克爾原則(Volcker Rule)而停止自營業務,或者因為信用卡手續費限制等措施,已對銀行業績產生影響,並試算出單是Debit Card的手續費規定就導致銀行業損失逾70億美元的獲利,因此羅姆尼提議廢止前述的Dodd-Frank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的金融改革法案,另訂一個合理且現代的機制。
反觀國內金融業未來發展前景如何?筆者認為,將面臨三大挑戰:
一、Overbanking(銀行家數過多)導致競爭激烈:從銀行角度來看,其獲利來源主要來自於存放款利差,但國內銀行目前利差大約僅有100至150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加上同業惡性競爭,不僅整體手續費收入偏低,就連大型聯貸案的利率也是一殺再殺,讓銀行業獲利趨薄。
二、景氣低迷衝擊市場融資需求:國內景氣對策訊號連續亮出八個藍燈,出口更是嚴重衰退,電子、傳產甚至營建業等投資需求大幅減少,銀行放貸的腳步也越趨謹慎,銀行業的獲利成長動能因此受限。
三、對特定產業的集中放款包袱沉重:台灣過去的重點發展產業,因全球供需的快速變動,相繼淪為燒錢、卻看不到春天的「慘」業,成為銀行業的沉重負擔。
由於競爭激烈,國內銀行業將目標瞄準大陸市場,目前大陸銀行業的存放款利差可高達300個基本點,獲利等於是台灣的2倍以上。隨著兩岸投保協議、貨幣清算機制及人民幣業務等逐步開放,大陸市場可望成為國內銀行界的另一波新戰場。
另外,不同於美、歐銀行業努力增資、去槓桿化,台灣銀行業資產品質相對透明、強健。
截至今年第2季止,國內銀行業的逾放比為0.56%、覆蓋率192.45%,整體表現遠比深陷歐債危機泥淖的歐洲銀行業要好。國內銀行業過度競爭的情況若能解決,相信在靜待景氣回春後,金融股仍可望再創新一波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