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華武術] 洪拳內外五要揭秘 ( 二 )

洪拳內外五要揭秘 ( 二 )

二、外五要
  
  感法禪師說:“若論洪家拳法藝,全憑手足身心眼”。這手、足、身、心、眼,便是洪家拳的外五要。顏殿雄先生說:“心省活動施行,伶機前後左右,分明上中下勢,以柔制剛為謀,以活制死為本。一要人腳為先,二者解法要明,三則拆法要急,四用定勢為主,五問橋馬知機,六巧破法用意。”林世榮先生還說:“何謂四到,心目手足齊施是也。夫心到則操守有主;目到則光明不紊;手到則攻取易行;足到則搏擊快捷。”
  
  (一)手
  手是上盤的門戶,宜窄不宜寬,宜曲不宜直。寬易被對手乘機而人,直則力散,故門窄而易守,手曲而力抱。洪家拳訣說,“一手分三關:頭關在肩,要沉;二關在肘,宜墜;三關在腕,最生猛”。除了沉肩墜肘外,洪家拳總體對手的要求,是密實和彎曲,以手為一分計,接橋時用五寸手,出擊時用八寸手,不得出直;還要求手從心口出,出時以螺旋勁從心口正中發力,即洪家“穿心掌”和“穿心拳”之法。
 有前輩說洪家拳是以馬法為先鋒,手法為主力;亦有前輩說手法是主力,腳法是救兵。無論如何,手法是洪家拳的主要技法,膀手分內外,肘法見橫豎,橋手有十二法門。
  
     1 手形
  短打拳術中,常用的手形為虎口手、佛掌手和熊掌手,像形拳術中,常用的手形為虎爪手、龍爪手、鳳爪手、鵝頸手、鶴咀手、鶴翅手、鶴爪、鶴咀鉤、猴爪手和飯鏟頭等。洪家拳擅一步三變手,短打拳術中、往往一個組合動作,手形由虎口手、佛掌手和熊掌手互相變化。
  常用的指形有虎牙指、單鶴指、蛇舌指、鎖喉指和撐天指。虎牙指、單鶴指和撐天指是練運橋和定橋的常用指形,撐天指用於練習指力。拳諺說“四指撐天天上天,沉踭對膊是真言,莫謂洪拳無妙法,鐵臂禪師也誑言”。
  常用的拳形有日字拳、姜子拳(豹拳)、鳳眼拳和鶴頂拳,姜子拳重在打擊軟肋,鳳眼和鶴頂則重於點穴;日字拳形亦分兩種,一種是大拇指壓在食指面上的,是常見的日字拳;另一種是大拇指頂壓在食指側,拇指背拱起的,是用於戴鐵環練習的日字拳。
  
     2 膀
  洪家拳的膀分為內膀和外膀。包括大、小臂的整條手臂稱為膀手。膀手運動時,肩胛骨內合,稱內膀,所用手法統稱內膀手;肩胛骨向外分時,稱外膀,所用手法亦統稱外膀手。膀法在少林古已有之,最常見的俗稱“三靠手”,南派統稱“打三星”。星者,式也,亦即由插花手、照鏡手和伏虎手三式組成之意,完整的膀手由七式組成,除了以上三式外,還有上、中、下三式十字手,即截膀、切膀和畫眉手,以及戴花手。洪家拳是先有膀法後有橋法的,膀法包含肘法和橋法,承繼自少林和詠春白鶴拳,橋法是由白鶴拳的單、雙枝手法衍變而成,突出一個“漏”字的技擊精華。所以在拳術的套路中,經常有一膀一橋的組合動作。
  
     3 肘
  洪家拳對肘部的要求是“沉踭墜肘”。肘關節已經是防守的內線了,若對手突破這最後一道防線,從技擊的角度來看就非常危險了,所以洪家拳雖然有肘法,但不是作為進攻的主力,而是作為防守的救兵。肘法總體分為橫肘和豎肘。拳諺說“橫踭來掂踭送,掂踭來橫踭消”。是以肘破肘之總則,掂者,廣東方言,豎也。
  
     4 橋
  南拳將手的小臂部分稱作橋,在沒有形成橋法之前,膀手常用的也是手的小臂,形成橋法之後,也就把膀手收入橋法之中。祖師將橋手的各種形狀,統一歸納形成十二橋手法門,即剛、柔、逼、直、分、定、寸、提、留、運、制和訂。剛、柔、寸是橋手勁力的三種狀態。逼、直是橋手的兩種形態,逼橋是短橋,與制橋配合,常用於封逼(閉)擒拿;直橋是長手,用作離橋抽打。定、運是橋手勁力之間的變化。分、留、提、訂是橋手運動的四個方向,橋手由內轉外是分橋;由外向內合是留橋;由下向上提托是提橋;由上往下按是訂橋。橋法是由橋手的形態和橋手的勁力組成的,橋手在運動過程中,橋力往往會在剛、柔、寸三種勁力之間變化。
  
     顧名思義,橋是用於承托重力的,必須能承受擠壓封逼,沒有力氣是行不通的,是以洪家拳的橋和馬都是氣力功夫。練習橋力是實在功夫,歷代流傳下來的練功方法,以捧、抱石鼓的方法練提、留、直、定的橋力;將多片毛竹片的兩頭扎住,兩手穿人其中將竹片分開,是練分橋的方法;用倒立的方式練的是訂橋力;將石擔放在橋手上面練洪家三展手是練運柔成剛的法門;頭、肘倒立練的是逼橋力;引體向上或以手指捏酒埕都是練制橋力的好方法。
  
  (二)足
  足法在洪家拳中是一切馬步的根基,馬是指現代武術用語的步型,步是指步法。馬的姿勢、步的生動和身法的閃展騰挪、抑揚吞吐,全系於足下。由於身體的重心是由足來調節的,所以洪家拳首先要求“落地生根”,將身體的重心降低而使動作的基礎穩固。
  足的牽涉面最廣,最密切的有馬法、步法、膝法、腿法、腰胯法和身法。腰胯法和身法也屬於外五要裡“身”的範疇,故把他們放在那裡面。
  拳諺說“橋來橋上過,馬來馬發標”,洪家拳裡常說的一個動作名詞就是“標馬”,標馬是以自己的前鋒馬攻擊對方的前鋒馬,這與北派拳法的腿擊法是異曲同工的,只是攻擊對手的身體部位不同而已,目的都是一樣的。
  
     1 馬法
  馬在現代武術名詞中即是步型,但洪家拳賦予步型更多的內涵,因此有專門的馬法,是通過步型的轉換變化達到身形變化的目的,比如八分馬變三七馬,三七馬變吊馬,三七馬變跪馬和挪馬等方法。
  
      馬因騎馬式得名,而騎馬式是馬法的基礎核心,分為高、中、低三種形式,洪家拳早期以中四平馬為主,後來衍變成低樁馬和高樁八分馬。中四平馬一轉即為丁字馬和子午馬;低樁馬可轉為之字馬和蝴蝶馬;高樁八分馬是短打拳術基本步型,一轉而成三七馬、吊馬、拐馬、攬枝馬、僕地虎和跪馬等常用步型,通過這些步型的轉換以最簡單的方式,最快的速度達到身型抑揚吞吐的目的。
  
     2 步法
  洪家拳裡的步,是指步法,是通過以步法的變化達到身形閃展騰挪,並同時攻擊對方下盤的方法,最典型的動作就是標馬,是身形向前的同時,先鋒馬攻擊對方前鋒馬的動作,故顏殿雄先生說:“一要入腳為先”,就是這個道理。
  
      身形的前後左右,要靠步法的橫直進退配合。進步分中門和偏鋒,力大欺人由中門人,踏四平步,打四平拳(掌),左馬右拳,右馬左拳是倒拖船勢;進步常用四平步、墊步和玉環步(鐮刀腳)。力小搏力大,進身走偏鋒,左馬左拳,右馬右拳,是拖船勢。抽身退步時,以退為進用倒三七步;縮身卸勢用拖步;躲避器械,暗器用退僕地虎;抽身卸馬常用(魚尾腳)倒三七步、拖步和僕地虎。左右卸馬,不論蓋步或插步,洪家拳統稱為偷步。
  
      用前鋒馬攻擊對方前鋒馬的步法,屬於腳法裡的暗腳和膝法,最常用的為魚尾腳、鏟腳和鐮刀腳。由中鋒入腳,用魚尾腳刮,用鏟腳捆,用膝頂撞;由偏門進馬,用鐮刀腳關(管)對方前鋒馬,用膝撬壓、跪對方前鋒馬的膝部。破法亦是用魚尾腳和釘腳,魚尾腳左右撥,釘腳就在中間釘。避法則用吊馬和提膝。
  
      練習這種標馬功夫,傳統是用三角樁和石鼓輔助練習的。三角樁是在地上釘三個木樁,分別在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邊長以馬步的闊度為准,人站在三角形的底邊的正中,左右腳劃弧挑開成馬步時,用腳掌外側捆刮兩邊的樁,再一只腳由內向外劃弧捆刮頂上的樁,落馬成正面子午馬或三七馬,第三式再將前鋒馬沿第二式所劃的弧線捆刮起式時捆刮的柱,落馬側身子午馬或三七馬,由於是三個式,又有師傅將此稱為“三星樁”的。樁釘人地下由淺而深,最後能一腳捆斷杯口粗的木樁,就算功成。練石鼓則比較簡單,將石鼓置地上,用前鋒馬捆刮、鏟和鉤,能將百來斤重的石鼓一刮而出十數步者,亦算功成。
  
      3 腳法
  腳法在現代武術名詞中叫腿擊法。洪家拳亦有腳法,只是腳法是用來作奇兵或救兵的,奇兵用於突襲,救兵則是在手門被對手封死或對手有幫手時,不得已而施行。
  洪家拳的腳法比較簡單,單個動作計有魁星踢鬥(低彈)、白鶴踏雪(踩腳)、童子獻蹄(撐腳)、虎尾腳(側撐)、明尖腳(中彈)和鉸剪腳等;組合動作有懶虎伸腰、三星鉤彈腳、纏絲明尖、左右撥腳和連環掛腳等。雖然在拳術套路中,腳法和跳躍動作的編排沒有傳統少林拳的多,但不要少看洪家拳的腳法簡單,它卻是很實用的功夫,作為奇兵也好,救兵也罷,都應下一番苦功夫練習。
  
      4 膝法
  膝是下盤的門戶,總宜合宜跪,不宜分散。合則下盤力實相抱,門戶緊密,對手不易攻入,跪帶撬力,適用於防守。
  膝擊法分橫直,破法也是橫破直,直破橫。直的動作是提膝和跪膝,提膝自下而上,分為防守和進攻兩種,防守是因自身力弱,前鋒馬不敵對手,故提膝以避之;進攻的標准術語稱頂膝,俗稱釘膝,提頂稱上釘,跪膝稱下釘,用於釘壓對手的前鋒馬。橫膝指分和合,提膝時的分和合,用以破對手的腿擊,扎馬時的分和合則是鬥馬之法,分是撬法,合是跪法。
  扎馬時,要求前鋒馬的腳面斜成四十五度角,腳尖和膝尖垂直,是用膝保護腳面不被對手直接踩踏的要訣,因此膝便成了經常被攻擊的目標,踏踩和碰撞是免不了的。

 (三)身
  “頭頂起,肛提起,背團起,腰挺起,臀收起”。這是練拳時對身體幾個外在部位的要求,還要求牙齒叩緊,舌尖輕抵上齶,氣沉丹田,提腸束氣。氣沉丹田用逆腹式呼吸,呼氣時氣沉丹田,發勁時吐氣開聲,以氣催力。腳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手指微彎如猛虎攫羊,團身抱勁若斑豹回崖。
  膀手運使周身勁力,外膀時使胸腹肌力,內膀時使腰背肌力,一陰一陽,交替練習純熟,用時無往不利。洪家三展手法是以氣沉丹田,內勁由丹田起經由腹、胸、鎖骨、肩胛骨運至膀橋、掌指,運柔成剛,所謂百煉鋼成繞指柔。
  身形的變化是與馬和步的變化相配合的,閃展騰挪、抑揚吞吐,大幅度動作的,現代武術名詞稱作身法,進跳猛虎推山,退跳擼尾千字,左右移身小跳是洪家拳常用的身法。如遇對手勢凶或有利器時,還有退跳僕地虎,執地上沙石抵擋一下:左右搖馬進身,常用爛泗牛步;棍法中常有大幅度的三步跳,如三步敗將棍、下馬槍等。這些身法大都以散手的方式專門訓練。
  洪家拳亦有輕身功夫,是沿襲自少林的負重跑步和負重跳躍,用於練習奔跑和跳躍,是於套路外單獨練習的,還有“貓跳虎撲”的跑牆角訓練,少年人練習容易成功,成年人練習則事倍功半。
  柔軟身體的基本功,如壓、吊、轉、繞的肩部動作;俯、甩、涮、下的腰部動作和壓、搬、劈、控的腿部動作要求單獨練習,還有“有頭雞”和“絞紗”的跌撲翻滾動作亦要求作專門的練習。
  洪家拳的運勁法門是靠努氣使力的,成年人練習的時候稍有不慎亦會“努壞條氣”(此為廣東方言,大意為憋氣使勁——編者),因此不適宜少年人練習。少年人的五髒六腑要滿十八周歲才能完全長好,在此之前是不能練內功的,只能練身體柔軟和輕功等功夫,練力的路數亦要以長身體的引體向上、爬杆等為主,舞石鎖、捧力鼓和舉石擔等應量力而行。所有套路和器械,可以在少年時熟習,等過了十八歲,才可以在老師的輔導下循序漸進的修習內功。
  
  (四)心
  林世榮先生說:“心到則操守有主”;拳諺說“心氣一發,四肢皆動”;顏殿雄先生亦說“心省活動施行,伶機前後左右”;所以前輩們時常叮囑要“俾心機 ”。試想練習時心不在焉,呆若木雞,如何有成?比武時六神無主,手足無措,如何取勝?故謂心乃一身之主宰。若然於平常練習,每招一式俱落足心機,久而久之則神形兼備,每行一趟拳,便有一分收獲,便是心得。
  
  (五)眼
  林世榮先生說:“目到則光明不紊”,拳諺說:“眼到手亦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故洪家拳要求眼神一要活,練習時手、眼相隨,方能神形兼備;二要毒,“觀人面目變,知人手足動”,“睇人肩部(動),知其出足”。與人相搏時能觀察對方的神態而有所應對,又能洞察對方的弱點而攻其不足。

  內、外五要是洪家拳的系統大綱,初學者先對此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再做系統練習,勤下苦功,持之以恆,就會有所收獲,就如蓋房子,高屋建瓴,打好基礎,再添磚加瓦,大屋就建好了。

頂部
很好的文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