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養寵心得] 一般鸚鵡的飼養管理

鳥籠大小
建議飼養籠大小之長、寬、高,為鳥類翅膀張開長度兩倍以上的長度,籠子過小會造成鳥類緊迫或運動受限
鳥屬於獵物品種(Prey Animal),容易感到緊迫,環境過度聲光干擾、養在室內中央、養在窗邊或門邊、溫差過大、過熱、過冷、噪音、新籠友加入、突然的食物更換等等都可能引起鳥的緊迫
不建議使用腳鏈及站架,可能會造成骨折及外傷

環境清潔及環境潛在危險因子:
每日有糞便或排酸則應該清除保持環境乾淨,底材避免使用松木屑、紅木屑、加壓木屑
常見胃腸道異物包括:籠內玩具、容易被拆解的玩具、籠內鐵絲、底材、砂礫、珠寶
常見重金屬來源:電鍍或鉻金屬(含鉛或鋅)、紙卷(膠中可能含有鋅)
常見環境之有毒食物或應避免接觸的食物:巧克力、酪梨、鹽、毒性植株
常見環境空氣污染來源:吸菸、固態環境清新劑或香味蠟燭、酒精、殺蟲劑、一氧化碳、鐵氟龍氣體、地毯粉塵
容易造成創傷的因子:風扇、腳環、腳鏈、狗、貓、貂、幼童
環境可設置一氧化碳偵測儀,鳥對於一氧化碳相當敏感;養鳥環境勿使用鐵氟龍不沾鍋,鐵氟龍氣體中毒下,可能導致慢性肺炎或急性死亡,剖檢可見氣管、支氣管、肺部出血及鬱血;此外,必須避免鳥類接觸過熱油類或過熱表面

鸚鵡適合的溫度與濕度
鳥類體溫較高,平均38-42℃;一般來說,飼養健康的鳥,環境溫度應該維持約20-30℃
照顧生病的鳥,則將環境維持在溫度適中範圍(Thermal Neutrality Zone TNZ)約25-30℃;餵食或灌食的食物溫度建議為體溫溫度

環境濕度應維持在50%左右
天氣溫暖時,可用輕微噴霧於鳥羽、輕微弄溼羽毛可以引導鸚鵡理毛並維持羽毛健康;環境溫度低或鳥生病時勿對鳥噴霧;鸚鵡皮屑多、不理毛、澎毛為生病症狀,應立即就診

鸚鵡該吃什麼?
建議飲食:80%滋養丸,約近20%蔬菜,種子、堅果、水果應限量給予;滋養丸建議品牌包括『美國哈里森氏鳥食Harrison’s Bird Food』、『路比爾ZuPreem』、Mazuri、RoubyBush
給與混合飲食下,鸚鵡往往選擇高油脂、高澱粉的飲食;動物的健康需要靠飼主給予均衡的營養,但在台灣,大多的飼主給予的主食為混合種子
種子飲食的特色為高脂肪、低維生素、低鈣、低礦物質、低胺基酸、容易引起挑食如葵花子;堅果類如核桃或杏仁,雖然含有健康脂肪酸,但脂肪含量高,仍必須限量給予;水果具優良營養素但食用過多可能造成過量糖分及碳水化合物攝取而導致肥胖

人的食物:對人體營養價值高,但對於寵物鳥可能不是必要的營養如麵包、蛋、肉等,應避免給予
飲食中營養不均衡為寵物鳥肥胖、心血管疾病及過早死亡的原因,亞馬遜及灰鸚鵡尤其好發心血管疾病,大多臨床症狀為突然死亡
均衡飲食才能帶來健康營養;飲食營養不均衡下,壽命縮短、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戒除高脂肪飲食並轉換為滋養丸需要注意很多細節並花很多時間,但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給予良好均衡的營養;若遇到鸚鵡食物轉換上的困難、無法成功,建議帶至獸醫院健康檢查並與醫師諮詢討論


曬太陽
紫外光有助於vitD3形成及血鈣維持;每週建議至少給予溫和的光照20分鐘以上,避免玻璃或壓克力板間隔;建議陪伴在鸚鵡身邊避免過熱中暑;無太陽光照者可以給予太陽光替代燈
缺鈣的臨床症狀包括腳無力、腳變形、抽搐、死亡,臨床上灰鸚鵡為最常見的缺鈣鳥種

體態:
體重不等於體態,良好的體態必須有豐厚的胸肌、適量的脂肪
高脂肪飲食下,容易造成腹部及頸部等處皮下脂肪過多
飲食不均相關疾病:肝病、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骨關節炎、掌底炎、繁殖疾病、腎臟病、過度產蛋
平時應在固定的時間如早晨時,確實記錄鸚鵡的體重;若體重下降超過10%並出現精神沉鬱、食慾下降、排便減少,則必須立即就診,例如,當鸚鵡由100克體重快速下降至90克以下時且出現上述症狀時,建議立即就診
每年至少一次定期健康檢查,由獸醫師協助體態的判斷及飲食調整

性別:
大部分的鳥類無法由外觀區分性別,必須經由DNA性別鑑定或內視鏡以確認;少數鳥類可以由外觀分辨性別如虎皮鸚鵡、折衷鸚鵡等
1

評分次數

  • manyiu

這傢伙很吵,貓宅不准養
外星貓E生
這傢伙很吵,貓宅不准養
CC517 發表於 2018-10-24 11:25 AM
咁細隻, 飼養左都冇人知到啦 ! 我知到啦 ...貓同雀仔有仇㗎...
你真聰明
外星貓E生
返回列表